“河车丸”能治什么病?溥仪临终前,为何一直喊着:河车丸!

147小编 112 2025-10-10

亡国皇帝的结局,大多数时候都不太好——有的被杀,有的被逼活活闷死,甚至有的纵然让位,还是逃不过毒杀。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,却算是个异数。你说他赶上点了好时候,善终了,可奇怪的是,溥仪临死那天,痛苦地反复喊着一句:“河车丸!”这是什么药?为什么他到最后一刻还惦记着这个东西?

很多年以后,溥仪的这个“河车丸”成了谜。有些事,说起来就像咱们身边的邻居,越是没明说清楚,心里就越纳闷。你越琢磨,好像越觉得他像个凡人——而不是那个摆在历史书上的“皇帝”。

其实,溥仪刚当皇帝的时候搞得声势挺大,皇袍加身的那一幕,绝对热闹极了。孩子气里透着点光鲜,可细想,他那会儿不过是个傀儡,能拿主意的不是他。新朝的炮火敲得清王朝底儿都快没了,辛亥革命后的一阵风,就把他这“天子”席卷下了台阶。虽然说北洋政府还给他留着点面子,供养着享受皇帝剩下的“待遇”,但其实,日子也有些拧巴的味道。

皇宫外头沦陷,里头也没啥盼头。以前那些大臣,能跑的都跑了,胆大的甚至成了新政府的弄潮儿。剩下的,多是些管不成事的老奴才,还有零星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太监。溥仪身边,满是宫女。说白了,这群人不是给“帝王之家”清唱颂歌的,也不过是跟着熬日子的——可人都有自己的难处。那些宫女,也不是泥塑木雕的,青春年华里有点儿小心思,没地方去,也没人能管住点什么事。等晚上侍候小皇帝时,忍不住聊起些风月软事,教他那点男女之道。

一回生,二回熟。欲望这东西,打开闸门谁都收不住。小皇帝刚接触“人事”,直叫人觉得有点同情又有点无奈。没人管教,没人提醒,加上天性里本就娇生惯养,放纵成了习惯,睡醒了还混沌,久了身子就虚了。溥仪自己后来说,当年一宿一宿地“折腾”,醒来看太阳都发绿。那话听着滑稽,其实挺惨,也挺荒唐。

这边身体出了问题,那边婚姻也就埋下了祸根。你看溥仪身边俩最重要的女人——婉容和文秀。论感情,他倒是真心喜欢,可真到“夫妻之实”这事,这位末代天子却心有余而力不足。别说文秀受不了,他自己都多少觉得有点尴尬。文秀后来干脆跟他离了婚,这也算是几百年皇帝历史头一遭,有点戏剧性——最后一位“皇妃”选择了离婚。

婉容那边,留在身边,生活也未必好过。溥仪“虚”,婉容长年寂寞,心里头空荡荡,自然就免不了“越轨”。世上家丑不能外扬,但皇宫这种地儿哪有遮掩?婉容最后怀上了孩子。溥仪知道后,直接发了疯,把女婴扔进火炉。这就破天荒了,有人说他是自尊心作祟,有人说他是气急败坏,毕竟那段岁月,没人能真正体会他的处境。

从此以后,婉容像是丢了魂,神志变得有点不清。

过了几年,1924年,北京城一阵兵变,冯玉祥干脆把溥仪撵出了故宫。这回,清王朝算是真正消失了。溥仪带着仅剩的几个亲信一路颠沛,先回了东北的老家。没想到后头日本人来了,他又摇身一变,做了“伪满洲国”的皇帝。你再看着“川岛芳子”,那时候也是个奇人,把皇后婉容用棺材偷偷抬出北京,也送到了东北。夫妻俩,有种说不清的苦楚,都不是自己能主宰的人生了。

抗战过后,风雨飘摇的世界再一次顿了。溥仪成了阶下囚,这次关进了功德林监狱。说是“改造”,其实也就把他从皇帝彻底变成了普通人。整整九年,他在监狱里慢慢放下所有曾经的虚荣和傲气。等到1959年,他被特赦,人生像是重新开了一个头。

这时候,老北京已经不是当初的皇城。溥仪买了故宫的门票——挺讽刺的,以前他可是不用门票的“大主人”,现在倒成了游客。这种转变,也许他自己心里最清楚。后来他又当起了园丁,种花种草,日子算是安稳下来。再遇上李淑贤,两个平凡人彼此相伴,说来也还算是“相濡以沫”,岁月静好。

不过,溥仪从来不是个身体健朗的人。早年揠苗助长,后头又经历各种动荡,身体本就弱,加上劳改那些年更是雪上加霜。回北京后,他找了个出名的老中医——蒲辅周。老人家一看他症状,当机立断开了猛药。“紫河车”——这玩意儿你细品,其实是胎盘,补气养血,养精里头还挺管用。可也有点“重口味”。普通人有点忌讳,溥仪倒没有,说是效用重要。蒲辅周把胎盘研细,加上几味药做成丸子,叫做“河车丸”。

这药既能补虚,也能止痛。碰上头痛脑热时嚼两粒,还真管点用。问题是,人到末路,病不是药能全治的。

1967年,溥仪老毛病又犯了。痛苦得一阵阵哀嚎,李淑贤赶紧送他去协和医院。偏偏那时候政治气氛紧张,皇帝的身份成了原罪。医生们一脸冷漠,说什么也不肯给他治。李淑贤急得团团转,可对方就是铁了心。一点人情都没有。这种冷脸,比病还让人难受。

溥仪被折磨得快疯了,嘴里一遍遍呼着“河车丸”,想找点解脱。李淑贤那会儿还不知道那药的来头,等明白过来,已经晚了。

总有人说,溥仪没留下孩子,是他的执念,也是他一辈子的遗憾。但要说圆满吧,和其他亡国君主比起来,他毕竟活得久,也经历了从云端到泥地的转变,最后还能有个安稳的晚年。只不过,他无论再怎么适应,心里终究藏着那段无人可解的孤独和疼痛。你说他是幸存者,还是牺牲品?没人说得清。

也许,“河车丸”不过是他最后的一点念想。等到灯灭人散,那个叫溥仪的男人,也终究只是个活过一世的平常人。

你我望进故宫的深处,是不是也有点缅怀?

上一篇: 俗语:“墓碑三不立,立后家人弃”,啥意思,立碑有啥讲究?
下一篇: 溥仪临死前面目狰狞,一直大喊“河车丸”,河车丸到底是啥?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