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市区周边那些带“坟”的村庄们

147小编 86 2025-07-23

沧州自古人杰地灵,文化传承绵延有序,英才辈出。特别是明清时期,沧州办学科举入仕之风盛行,催生了区域文化的辉煌灿烂,出现了一些科举家族和一批地位显赫、权倾一时的高官大员。这些朝廷官员年迈卸任回乡,死后选择大运河畔风水宝地埋葬,守墓者建村,形成了以官员姓氏加 “坟”为名字的村落。

(一)强家坟村

位于沧州市区运河西侧,黄河路南。村头的标识碑上这样记载,明朝时,沧县强庄子有一强姓当朝御史死后于此地。守墓者建村,故名。

这个强姓御史叫强珍。字廷贵,出生于沧县旧州强庄子村。明天顺六年(1462)举人,成化二年(1466)进士。历任安徽泾县县令、浙江道监察御史、巡按甘肃,山东按察司副使、大理寺左少卿、都察院右金都御史、南京通政司右通政等职。强珍在淮扬做官之时所行善政甚多,当地人称呼他 “强青天”。

《中都志》谓强珍“清风高节,充塞宇内”、“性强鲠,政尚严刻,所至有风采,为时所重”,朝中要臣把强珍称为“材御史”,凡有重任,必定委派前往。

弘冶六年(1493),强珍以母老乞求辞官还乡。正德元年(1506)病逝,葬于沧州城南运河西畔,其子孙守墓结庐世居,遂形成强家坟村。

据说,因强珍在世时,得罪过当时的奸阉刘瑾,他去世两年后,强家仍被锦衣卫查抄财产,理由是强珍墓前石马有僭越之嫌。

(二)张家坟村

张家坟村因大运河生态修复区建设已被拆迁,原来的位置就是现在的百狮园东侧。因明南京户部尚书张缙死后葬于此,张家的后人世代守坟形成村落,取名为张家坟。

张缙,祖籍山西阳曲,至张缙移居沧州。张缙自幼颖悟不凡,且学习刻苦,就读私塾,每逢考试,总名列榜首。天顺六年(1462年)举人,成化五年(1469年)进士及第,随之步入仕途。

缙初任钧州知州,后补沧州知州,因执政有方,民心所向,朝廷擢升其为南京工部郎中,后出任杭州府知府。正德元年(1506年)擢升户部左侍郎。他官职最高做到南京户部尚书。

张缙任沧州知州期间,执政有方,深得民望,“州人爱戴之,有廉明仁恕之称。”他清廉公正,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,造福了一方百姓。

沧州的百姓对他特别爱戴,他卸任之时,沧州人依依不舍。多年以后,当遭到太监刘瑾迫害的张缙再次路过沧州时,被知恩图报的沧州人永远地留了下来。

张缙73岁时,皇帝恩准他致仕,遂回到沧州居住。嘉靖三年(1524年),在家病逝。上赐谕祭令,由其子户部侍郎张夏葬于沧州运河边。

(三)代家坟村

位于市区东南部小赵庄乡。这个村名与明朝兵部尚书加太子保衔戴才及戴氏家族有关。

戴家於明永乐1404年由浙江绍兴府余姚迁入沧州,繁衍至五世,戴氏家族出了一杰出人才戴才。自幼聪慧过人,勤奋好学,12岁考取秀才。成年后中举人、取进士。入仕为官屡建功业。三次帅兵西征,历时15年,抗倭定边、兴修水利、功勋卓著,明嘉靖朝官升兵部尚书加太子保衔。

戴才为兵部尚书时,于1540年建立戴家祖墓。由张姓人家为看墓人。据说张姓人原为戴尚书手下,受恩于戴家,愿世代为戴家看门、护院、守墓。由墓形成今天的沧州戴家坟村。

戴才为其父建墓地时,坟土全部用船沿大运河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原籍运抵,大批船队源源不断的到达,坟地用土已够。多余的土戴才就命令在运河的西岸,建立了私家园林,形成了今天的戴家园村。

近几十年,戴字被错写为代了,成了代家坟村

(四)吕家坟村

位长芦大道东侧。清顺治三年榜眼吕缵祖死后葬于此,逐渐形成了吕家坟村。

明永乐年间,吕氏始迁祖吕良臣从山东蒲台迁至沧州,他的后裔从明嘉靖后期起,在沧州城逐步繁衍成为吕氏大族,自明中叶至清末民初间,十余世人才连绵不绝。至六世吕子桂,沧州吕氏家族出了第一个进士吕子桂,官至湖南宝庆府知府。

自吕子桂始,吕氏家族共出了七位进士、八位举人。

吕纘祖,字俊发,号修祉,自幼聪慧,双目炯炯有神,博学强识,明熹宗天启元年(1621年)举人。清顺治三年(1646年)丙戌科一甲第二名进士,成为清朝第一位榜眼,授弘文院编修,先后担任过国子监司业、弘文院侍读、侍讲学士等官职。著有《几园集》。

吕缵祖博学、善书法,著有《几园集》《南游病语》《沧州诗抄》,曾参与编修《明史》。

上一篇: 沧州市农村老宅风水布局规划调整
下一篇: 沧州人你住的楼层在舒适度/健康/风水方面都合格吗?
最新文章